簡介臺灣的簫笛發展概況 陳中申
- emilie670
- 2019年6月5日
- 讀畢需時 6 分鐘
■ 本文是2005年11月7日中國貴州省玉屏縣主辦的「中日韓簫笛學術研討會」上的發言稿 ˉˉ本人首演了約50幾首臺灣的簫笛創新作品,等於約有百分之八十的臺灣簫笛曲是由我所演奏出來的。今天我就以我這個經驗為大家大略的介紹臺灣簫笛的發展概況,並請大家欣賞幾首簫笛曲子。
一. 笛子
ˉˉ臺灣笛子叫做「品仔」(閩南語發音「拼阿!」),吹笛子叫做「歕品仔」,古人把吹笛雅稱為「品笛」,「品」從一個優雅的動詞後來變成美麗的名詞,臺灣文化自有其源遠流長之處。 ˉˉ品仔是臺灣民間流行的傳統樂器,也是竹子做成,不過它的膜孔蒙的是竹膜(大陸都蒙蘆葦膜),音色稍粗,但仍然是清脆嘹喨的,有一股樸拙的臺灣鄉土味。在臺灣的各種戲曲中,如北管、南管、客家八音、歌仔戲、民間小戲中皆可聽到。原來也只是戲曲的伴奏樂器,1949年,「國樂」隨著中央電臺音樂組的的國樂團傳到臺灣,中央電臺改為「中國廣播公司」,成立「中廣國樂團」,在臺灣開始推廣「國樂」後,才開始有笛子的獨奏曲出現。 ˉˉ在臺灣,說到國樂的發展,都是從1942年抗日時期,在重慶中央電臺成立的第一個國樂團開始說起的。當時有一批作曲家參與了國樂團初期的創作,如譚小麟、張定和、賀綠汀等。當時創作的幾首笛子曲也成了臺灣初期的演奏曲目,如張定和的曲笛獨奏曲「江干夜笛」、「湖上」,新笛主奏的「春樹暮雲」、「幽思」等。新笛是1936年才由中央研究院物理學家丁燮林研製、高子銘(臺灣中廣國樂團首任指揮)試吹成功,當時的中國樂器大多不能奏出半音階,新笛因為有十一個音孔(又稱十一孔笛),加上全按音,所以可以吹出完整的12個半音,而且音域也往下擴展,一時非常流行,被譽為中國樂器改良的範本。可惜因為左手食指要按兩孔,在運指上不是很方便,甚至會酸痛,不符人體工學,無法像傳統笛子那麼靈活的演奏,因此推廣不易,在樂團中現在逐漸被大笛所取代。 ˉˉ由於整個社會環境及經濟條件因素,國樂的發展在初期非常緩慢,創作人才缺乏,尤其西樂作曲家與國樂完全分離。這時期幾乎沒有新的創作,演奏家只能演奏古曲、民間音樂(如廣東音樂、潮州音樂)及民謠,唯一一首稍知名的笛曲是1956年由高子銘(中廣國樂團指揮)為了慶祝當時的蔣中正總統壽誕而寫的曲笛獨奏曲「南山玉笛」,不過因笛子技巧使用不多,因此並不流行。 ˉˉ一直到1965年,董榕森教授寫了「陽明春曉」,笛子才揚眉吐氣。這首曲子由於旋律活潑優美,加上電臺及電視的傳播,風行全臺灣,成為一首人人皆能哼上兩句的國樂名曲。1973年之後,包括我在內的一些年輕笛子演奏者也開始了笛曲的創作,其特色是較能發揮笛子的技巧。如白台生(代表曲目:蘭陽春暖)、胡世昌(代表曲目:茶山姑娘)及本人(代表曲目:躍馬長城、在那片草原上、草螟弄雞公、扮仙、抒懷及簫曲風的想念)等,每年的音樂比賽笛子終於出現較多樣的曲目。不過因為實施戒嚴,大陸音樂不准在台灣演出,因此,曲目仍然有限。以台灣1979年出版的兩張笛子獨奏專輯,即可看出當時的笛子曲目。一是由四海唱片出版的「躍馬長城-陳中申笛子獨奏專輯」,曲目有:躍馬長城、在那片草原上、石榴花開、搏浪、梅花三弄、江干夜笛,前四首是陳中申個人創作,「梅花三弄」是古琴曲改編,「江干夜笛」是早期中央電台時期張定和作品。二是聲美唱片出版的「笛子協奏曲-劉治笛子獨奏專輯」,曲目有「茶山姑娘」(胡世昌曲)、「陽明春曉」(董榕森曲)、「十里鶯啼」(董榕森曲)、「懷鄉曲」(林爾發曲)、「小放牛」(民間音樂、夏炎編)、「歡樂歌」(江南絲竹),其中林爾發是西樂出身;「小放牛」是用大陸劉森的演奏版本,但指法改用筒音做Sol。 ˉˉ影響較大的是1981年開始,西樂作曲家的加入創作。這一年的6月,在本人第一次笛子獨奏會上,委託及首演的西樂作曲家有馬水龍(簫曲:隨想曲)、盧炎(笛曲:竹思曲)、蕭唯忱(笛曲:嬉遊曲)、許德舉(鳳凰語)等。而馬水龍教授更在這一年的10月,發表了梆笛與交響樂團的「梆笛協奏曲」,這曲子也因為1983年美國國家交響樂團在臺北的演奏,加上臺灣及美國的電視多次轉播而成名,中國廣播公司更以其序奏當作台呼音樂,每天重複播出了十幾年,而成為臺灣家喻戶曉的名曲。「梆笛協奏曲」與「陽明春曉」雙雙入選2000年大陸的「二十世紀華人經典樂曲」,臺灣入選曲目不多,其中就有兩首笛子的曲目,這讓我們吹笛子感到非常榮耀,也可見笛子在臺灣的深植民心。 ˉˉ1984年以流行樂古典化、古典樂流行化知名的陳揚,用電子合成器為主要伴奏,為陳中申寫了「笛篇」笛子獨奏專輯,至今仍然是雅俗共賞的笛子代表音樂。西樂作曲家的作品特色是樂曲結構嚴謹、語法不落俗套、和聲及調性豐富、傾向器樂化(異于傳統的歌唱性旋律)。 ˉˉ1988年兩岸開放往來開始,臺灣進入另一個新的階段。從此可以公開演出大陸的樂曲,因此以前只能偷偷學習的笛曲,如潮水般湧進來。而笛子大師絡繹來台演奏及教授笛藝,更讓臺灣整體演奏水準突飛猛進。這方面最有系統引進大陸笛子演奏家的,就屬琴園國樂團團長林谷珍先生,他已辦了十五場的大型笛子音樂會,囊括了所有南北派名家,目前仍在持續辦理中,對臺灣笛藝發展影響很大。他也是此次研討會的臺灣代表,等一下再由他本人為大家詳細介紹。 ˉˉ下面播放幾首除了「梆笛協奏曲」與「陽明春曉」外,臺灣較具代表性的笛子曲。 ˉˉ1.「蘭陽春暖」,這是白台生以宜蘭民歌「五工工」為素材而寫的,「五工工」是工尺譜的la mi mi(6 3 3),蠻具有臺灣音樂特點。 ˉˉ2.「扮仙」,這是本人以臺灣的北管音樂為素材而寫的,「北管」相對于「南管」的婉約,是非常豪邁高亢的,我也使用了北管的打擊樂器及鑼鼓語法。 ˉˉ3.「嬉遊曲」,這是受過西洋作曲訓練的蕭唯忱所創作,笛子語法脫離「歌樂」風格,走向器樂化,節奏上並使用很多切分拍,有爵士音樂效果。 ˉˉ4.「秀才騎馬弄弄來」,這也是受過西洋作曲訓練的陳揚所創作,成功結合臺灣民歌及電子樂器,做出異于傳統樂器的多樣色彩。這是他於1984年為本人的唱片「笛篇」所作的新曲,本人因此唱片而得到1985年的唱片金鼎獎「最佳演奏獎」。 ˉˉ5.「螢火蟲之舞」,這是留學美國學習流行樂創作的張弘毅為本人創作的,節奏非常現代,語法也很新穎。 ˉˉ臺灣是一個移民社會,除了自己的原住民、客家、閩南、及大陸各省份音樂外,也受過異族統治之影響,加上海島國家特性容易接受外來文化,使得呈現在音樂上是相當活潑而多元的,即使是一般認為較保守的國樂,也反映了這個現象。大家聽了以上這幾首樂曲,應該可以感受到這個特性。
ˉˉ以上簡單介紹臺灣笛子發展概況,下面介紹簫的概況。
二. 簫
ˉˉ簫與笛子相比,是屬於內斂含蓄的,因此無法像笛子一樣的受到普羅大眾的喜愛。在臺灣,吹簫的人不多,當然創作曲也是很少的。 ˉˉ 1949年以前,由於臺灣受過日本統治,因此民間流行「尺八」,早期的流行歌曲常用尺八伴奏,目前會吹的人不多。 ˉˉ另外,由於「南管」在臺灣也曾經盛極一時,因此南管洞簫也是民間流行的樂器,歌仔戲中也使用它來伴奏如「都馬調」、「哭調」等曲牌。 ˉˉ 1949年後,臺灣才逐漸有琴簫的出現,這是比洞簫較細,以紫竹做成的簫,又稱「北簫」,常與古琴一起演奏。 ˉˉ另外還有「玉屏簫」,做工精美,但過於細小,不易演奏,音量也不大,一般只做收藏藝品般懸掛牆上裝飾用。 ˉˉ下面介紹三首臺灣簫的曲子,由張桓誠先生和我為大家現場演奏。 ˉˉ1.「望你早歸」,這是一首知名的歌曲,是楊三郎在日本統治時代創作的作品,具有日本音樂風格 。 ˉˉ2.「隨想曲」,這是馬水龍的一首大提琴獨奏曲,由本人移植,於1981年獨奏會首演。旋律以五聲音階為主,因此蠻有中國民族風格。其中第二段非常活潑又富律動,打破簫只能演奏憂傷抒情旋律的傳統印象,本曲以鋼琴伴奏。 ˉˉ3.「風的想念」,這是本人創作的洞簫獨奏曲,這曲子可具體展現臺灣的多元文化風格。一開始的主題動機是聽了韓國大笒(笛子)演奏而得來的靈感; ˉˉ曲中也使用很多氣聲的技巧,這是日本尺八常用的;「自聲伴唱」是現代技巧,此段旋律則是聽了所羅門群島原住民的排簫音樂得來的靈感,其中常兩管一齊發音(不協和的音響),我就以簫聲加喉音奏出;「哨聲奏法」則是我自創的,一般人吹口哨都是用嘴唇,我則是用舌頭來吹,因此吹簫嘴型不變,可吹氣入簫管內,奏出有音高的氣聲,另外再吹出哨聲,同時出現雙聲部,氣聲加哨聲,就像風聲幽幽吹過,悠遠而迷人。 ˉˉ以上簡單介紹臺灣簫的概況,請多指教,謝謝大家。
Comments